游客

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

一言准备中...

“可能”问“不可能”,你住在什么地方呢?它回答,在那无能为力者的梦境里。


彼时彼刻

还记得那年吗?那时候你满眼都是技术的光。你把 IDA 装上了正版皮肤,把 Ghidra 的主题调成了夜间模式,还给 Burp Suite 装了个自制插件,只为自动识别 Set-Cookie 中的 SameSite 绕过点。你相信,能进选拔,是被看见的起点;能进决赛,是走向“大厂”的敲门砖。

那一次,你第一次知道CDR这个软件,你第一次明白比拼的不是纯粹,而是背景和人脉,你以为这就是“技术人的荣耀”,所幸这个幼稚的想法很早就破碎了。

你在日记本上狠狠的记下了这一笔,也许这对别的小孩来说,连事都算不上,而你却将此牢记于心,发誓不再让自己陷入此等任人宰割的境地。

你以为解的是 Web、Crypto,实际上你解的是厂商的投标 KPI、领导的预算模板、项目组的资源倾斜表。PPT 上那句“支持全流程攻防实战”。

永远不会提到我的名字,只写了“由某某团队保障”

你以为你是主角,后来才发现你是工程量表里的“外包人日”,你以为你在打比赛,后来才知道你在演“可交付的竞争态”。

比赛结束那天,中间站着的是:领导、客户、还有一整排 sponsor logo 和“特别支持单位”。你沉默着,这一切早已不是一场单纯的竞赛,而是一场精密设计过的三方共赢(或者说共演)剧本。

表面是国赛、省赛、邀请赛,实际是“预算场”、“资源场”、“关系场”

每一场比赛的背后,藏着三份报销单、两份立项申请、和一份等待审批的年终绩效表。你沉默,不是生气,而是突然意识到,你多年的努力,可能连一次公众号曝光都换不来。老师告诉你:“未参与竞赛,校内成绩也普通,你的学习能力无法评估。”

但也许你不知道,那些没进决赛、没保研、没进厂、没被记住的人——他们也熬夜写过 payload,也在凌晨三点调过handshake,也独立复现过构造 ROP 链,也搭建过你现在用的环境。而一切的一切,只留下了新的报名表、下一轮预算审核、和一个越来越熟悉的旋转门。

一场比赛,三方通吃

你站在聚光灯下,却明白聚光灯不属于你; 你在写 payload,他们在写“合作成果简报”; 你用 TCPDump 抓包,他们用你做背景给领导合影; 你调试了十小时的漏洞利用链,最后变成了 PPT 上的一句话:“本次赛事展现了某某团队优秀的漏洞利用能力,凸显了平台的协同联动效果。”你是用技术参加比赛,他们是用你参加预算审批流程。你明白这不是技术竞赛,这是一种产业行为,一场体制内的仪式感秀场。只是你还在场上,脚本还在跑,shell 还在弹, 可你自己已经不知道是选手,还是替人搬砖的 NPC。

你质疑这些安排的公平性, 有人拍了拍你肩膀,说:“别太单纯,这不是比赛,是生态合作。

背后的算盘很清楚:成绩换预算,预算换设备,设备换项目,项目换升迁

你解决的是漏洞,他们解决的是关系链; 你在忙着绕过沙箱,他们在忙着绕过财务审批; 你打的是 flag,他们打的是年终评分权重。

至于你说“技术是否成长”? 没人关心。 成长不能盖章,不能走流程,不能成为项目验收里的一项打勾。

关键是“有没有形成闭环”—— 闭环的定义是:

有成绩可展示,有合作可宣传,有合同可签署,有预算可申报,最好还能带动一轮平台升级与产品引入

你说你真的解出一道题,那只是“技术过程”; 他们要的是“成果展示”,最好有图、有表、有访谈。他们要的不是你怎么解出题,而是这场比赛怎么支撑了“能力体系建设”、“攻防实战演练闭环”、“国产平台适配验证”三大内容。你做得再好,不如有份PPT写得巧。你打完比赛,在饭盒里翻找有没有辣酱; 而他们打完比赛,在资源池里翻找有没有剩余经费。

总决赛不是比技术,是比调动资源的能力。

你看到的,是 scoreboard; 他们看到的,是 logo 排布顺序。

设备必须贴牌,桌面要统一壁纸,衣服要印标语,合照要供媒体多角度裁剪。

团队感言要提前写,不能随便写,必须有“关键词占位”:

“国家战略”,“人才建设”,“信创生态”,“攻防融合”,“能力闭环”

你以为这三轮是预选、晋级、夺冠; 他们以为这三轮是“造势、展示、闭环”。

无人在意

于是你明白了:
不是他们不认可技术, 而是你这份技术——写不进年终报告、贴不上门户官网、印不到宣传横幅上。

不是没人懂你在干嘛, 是他们根本不需要懂。因为你的能力,不能生成一个获奖名单。

最讽刺的是:真正搞系统安全的,反倒成了“非主流”小众群体。

最终你换来一句:

你思路挺深,就是没有成果展示,不好对外说

你看着自己的项目笔记、系统调用日志、硬件调试脚本、漏洞复现录像, 突然觉得这些东西,好像全都不值钱。

不是没用,是没法被识别成“可供汇报的价值”。

不是没人看,是系统压根不需要它被看见。

你想站出来说点什么—— 但你张嘴前,才想起:你没有入场券。因为你,成绩平平,没有资格。

你写工具、做漏洞研究,没人认识你; 你打比赛、出现在宣传海报上,人人都喊你“安全大牛”。

这是个笑话,也是真实的写照。

你沉默,不是生气,而是突然意识到,你花一年做的研究,可能连一次公众号曝光都换不来。

你做了一整年的设备侧信道分析,调信号、测波形、找差分模型,最终构造出针对某款商用芯片的稳定攻击流程。 结果在某人才选拔中被刷下,理由写着:“未参与 CTF 项目,实战能力无法评估。”

你以为自己是搞研究的, 其实在别人眼中,你是“不好包装的技术人”。

而那些“好包装的”人,都在流水线里被快速加工。

你不是没技术, 你只是没有一个“能写进汇报”的技术;

你不是不努力, 你只是没有一个“带 logo 的获奖证书”;

你不是不重要, 你只是不能成为某平台“荣誉榜单上的人形符号”。

你在写的是行业的未来, 他们在抄的是“今天怎么出圈”。

你以为你是研究者, 其实他们早就把你归到了:“无绩效产出型技术资源”。

你还在找什么是真正的 CTF 精神, 他们已经在整理下一届“平台交付模型 V3.1”。

你不是“安全圈里的人”, 你只是——这个圈子里最先被边缘化的人。

为什么导师说“这个方向偏冷,转成 writeup 会不会更好传播?” 这不是他否定你研究的价值,而是在提醒你:

“你的研究不能被写进公众号,不能发在官网首页,不能在人才申报表上打勾——那就没法转化成‘被看见的成果’”

他知道你的研究好,但平台、评审、申报系统不需要“好”, 它们需要“可传播、可引用、可汇报”。

而writeup 是被认可的“实战产出”, 而你的论文,只是“研究过程”。

这不是技术判断, 而是系统性传播逻辑下的生存策略建议。

你想发论文, 他希望你顺便也能变得“好包装”一点。

这就是现实——技术的深度,不如一份有图有脚本的 writeup 来得值钱。

你以为CTF是一场技术人的修行, 却不知你早已成了平台能力展示的道具。 你以为只要足够强,就能赢得尊重, 但你忘了,这不是擂台,是舞台—— 强不强不重要,会不会配合才重要。
最后的最后, 技术无罪,但你有点天真。

你不是没技术, 你只是没有预算配额、logo绑定和宣传文案。

你不是没资格, 你只是没被纳入“政产学研闭环协同成果体系”。

CTF 不再是“技术选拔”, 它是一场带有指标的定制展演: 打题只是手段,交付才是目的。

  • 本文作者:Junius
  • 本文链接: https://enc.edu.pl/?post=14
  • 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默认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
文章很赞!支持一下吧 还没有人为TA充电
为TA充电
还没有人为TA充电
2
2
  • 支付宝打赏
    支付宝扫一扫
  • 微信打赏
    微信扫一扫
感谢支持
文章很赞!支持一下吧
关于作者
20
0
1
0
内卷太严重,已躺平...

2024春秋杯网络安全联赛冬季赛WP

上一篇

道无涯

下一篇
评论区
内容为空

这一切,似未曾拥有

  • 复制图片
按住ctrl可打开默认菜单